《渡荆门送别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,全诗如下:
> 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
> 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
> 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
> 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
这首诗写于李白离开四川,乘船东下,途经荆门山时所作。虽然题目中有“送别”二字,但诗中并未明确写出送别的对象,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借景抒情、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。
一、逐句解析
1. “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”
这两句交代了诗人离开家乡,渡过荆门山外,前往楚地(今湖北一带)游览。这里的“渡远”说明路途遥远,“楚国”是古代的地名,也暗示了诗人即将踏上新的旅程。
2. 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”
山峦随着平坦的原野逐渐消失,江水奔流入广阔的荒野。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一路所见的壮阔景象,既有空间感,也有时间流动的意味。
3. “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”
月亮倒映在江水中,如同天上飞来的明镜;云彩在天空中聚成一座座楼阁般的奇景。这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浪漫化描写,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想象。
4. 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”
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。诗人说,尽管自己已远离家乡,但仍喜爱那里的江水,仿佛它们也像亲人一样,陪伴他远行,送他一程。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。
二、诗歌主题与情感
整首诗以写景为主,通过对沿途风光的描绘,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,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离愁别绪。虽然没有直接写“送别”的人或事,但通过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”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对家乡的思念。
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,意境开阔,而且情感真挚,是李白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。
三、艺术特色
- 意象丰富:如“山”、“江”、“月”、“云”等自然意象,营造出辽阔而灵动的画面。
- 结构严谨:作为一首五言律诗,格律工整,对仗工稳。
- 情景交融: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变化,达到了“景中见情”的艺术效果。
四、总结
《渡荆门送别》虽题为“送别”,但更像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。它记录了李白离开蜀地、踏上旅途时的心情,既有对未来的憧憬,也有对故土的依恋。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,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。